阅读:292

如何破解孩子入园患分离焦虑

 又是一年新生季,三岁的宝宝在人生的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,要离开家,走向同伴,走向老师,走向社会,走向人生新的阶段。分离焦虑成为家长、教师最头痛的事。

 当孩子与亲人面临分离时,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,而这种不适应行为,依不同年龄,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。

2013122415213761

 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,我们越来越发现,分离焦虑不仅表现在孩子身上,家长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。有的家长在家坐卧不宁,吃不下睡不着,脾气暴躁;有的孩子在屋里哭,家长在走廊哭;有的家长无心上班,请假也要趴在幼儿园的栅栏外偷偷观看;有的家长好不容易挨到接宝宝,便一把抱住,再也舍不得放下,这都是家长分离焦虑的表现。为了缓解这种双重分离焦虑,我园采取五步方法。

 1.家长会上多交流,笑脸相迎消疑虑

 在孩子没有入园之前,我园要对家长举办两次家长会:一是幼儿园层面的家长会,主要是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,硬件设施和教育理念等,还要学习家长行为规范,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。二是班级家长会,教师会从班级的具体要求、具体做法出发,让家长知道孩子会发生什么情况,教师是怎样做的,为什么这样做,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,将家长关心的问题逐一进行沟通。在孩子还没有入园之前就让家长充分体会到教师的细心和专业,从而使家长跟教师建立起充分的信任,家长的心病也解决了一大半。

 2.入园适应做充分,幼儿家长齐欢心

 我园每年都会针对新生举办入园适应活动,就是将幼儿分成两组,在真正入园之前由家长带领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,以便更快地熟悉新的环境和教师。我们的入园适应有三大特色:一是流程全,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幼儿园一日流程的各环节都跟家长展示一遍,让家长对幼儿的一日生活做到心中有数,减少猜疑。二是透明度高,教师将各个环节的要求都在适应期间予以说明,幼儿提前适应,家长寻找差距,方便家园统一要求,形成教育合力。三是逐步脱敏,由家长全程陪护逐渐过渡到全程观摩,让孩子感受到没有家长我也能行,让家长看到孩子离开家长跟着老师真的行。经过我们的入园适应活动后,孩子在真正入园的时候哭闹明显减少,家长也对幼儿园有了深入了解,送完孩子后马上离开,而不是久久徘徊在教室门外。这样的入园适应效率高,幼儿、家长齐受益。

 3.家庭氛围要充足,空间调整不能少

 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集体中,原本温馨自由的家庭环境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陌生的不同环境,幼儿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。我们就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进行调整:

 物质环境家庭化。我们把小班原有区角进行撤销与合并,把一些刚开始不能玩的区角撤掉,将班级划分出四大区域:休闲区、玩具区、运动区、阅读区,尽量与家庭环境接轨。休闲区以动画片为主,玩具区以幼儿园和孩子从家带来的玩具为主,运动区以室内小型运动器械为主,阅读区以绘本为主。由于合并,这些区域的空间变大了,容纳的幼儿人数也相对多一些,而不会出现常规区角中的人数限制问题。这些区域的设定尽量考虑到不同特点儿童的需求,动静皆有,就像一所大的儿童房,尽量让孩子在其间自由活动。

 心理环境尽量宽松、包容,减少不必要的要求和限制,多关注幼儿个性化的心理需求,为幼儿的适应提供轻松的心理氛围。

 4.课堂搬到大自然,作息时间不局限

 三岁的宝宝在家里“野”惯了,除了吃与睡,活动空间基本都在户外。而一入园,有的教师就把孩子圈在屋子里“上课”,孩子怎么可能适应?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情况下,只有用哭来表达。于是我们倡导教师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之中,有些活动和游戏在户外一样可以开展。对于刚入园的宝宝,除了吃饭、喝水、睡觉必须按时保证之外,其他的作息时间都可以灵活掌握。这样教师的自由度增加了,自主性更强了,考虑问题不再是这样做是不是符合幼儿园的规定,而是想这样做是不是符合孩子的需求,将以幼儿为本落在了实处。

 5.规则建立循序走,一步一步入正轨

 幼儿园是集体生活,每个个体在集体中被强调最多的是遵守规则。三岁的孩子已经懂得遵守规则,但不能是全部规则。比如,第一周的户外活动,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站成一路纵队,跟着老师走。如果非得做到,老师就会和孩子不断较劲,孩子总做不好,老师就会焦虑、着急甚至训斥孩子。我们可以降低要求,让孩子先学会跟着老师走,不乱跑,不随便离开队伍。孩子都懂得什么是不乱跑、不随便离开队伍后,我们再提高要求,就是排成一路纵队,一个跟着一个走。在规则的建立中,孩子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,就像在慢慢爬坡,逐渐达到老师的要求,一步步渐入正轨。

 经过这样的五步走,我园的双焦虑现象明显减少,每班只有两三名幼儿情绪波动较大,其余幼儿均能较平稳地度过入园焦虑期,时间也从原来的两周至四周,缩短到现在的一周至两周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关注孩子的体验,解决父母与孩子双重的分离焦虑问题,才能让孩子最终喜欢上幼儿园。你也可以试一试!